發布時間:2022-02-11
來源:
分享:
世界500強,還是世界500大
1995年,《財富》雜志首次推出世界500強榜單,20多年來,不斷有中國企業明確提出要在幾年內位列世界500強榜單,以此為戰略目標。
截至2019年,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企業的數量首次與美國并駕齊驅。
然而,在爭人500強的號角聲中,總有學者表示:“應為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”。歷史也通過雷曼兄弟、華盛頓互助銀行、柯達公司等企業告訴我們:不能把規模看成企業唯一目的, 甚至是其價值所向。
組織變得越復雜,重要的東西如效率、革新、速度、適應性和敏捷性就可能隨之衰退。
2014年,渤海鋼鐵集團上榜世界500強,位列327位;次年,躍升至304位。
正當渤海鋼鐵集團蓬勃發展、蒸蒸日上的時候,市場發生了變化,渤海鋼鐵集團爆發了債務危機。2016年,渤海鋼鐵集團負債1920億元,最終于2018年破產。
更富有戲劇性的是世界500強企業安然公司。
安然公司曾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和電力交易商,當之無愧的全球能源巨頭,在2000年的《財富》世界500強排名16位。
就是這么一家“誰都看好”的企業,在步入巔峰后,僅僅過了3個月就宣布破產了。
為了規避類似情況再次發生,安然事件催生了《薩班斯法案》對上市公司提出了合規和風控的要求,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。
《財富》的世界50強榜單以企業年度銷售收入(即企業規模)為依進行排名。
也就是說,如果多家公司整合組建集團,或者某家企業通過拼擴大規模,使自身達到一 定門檻了,就可以進入世界500強榜單。可是企業規模不能完全代表企業的生命力。
能進世界500強的企業,真的都很強嗎?
2019年的世界500強,有31家企業虧損。其中,通用電氣虧損高達123.6億美元,名列第一。
我們再看一下中國企業的上榜數據。2019年,中國共有129家企業進人世界500強榜單,其中金融地產企業28家、制造型企業62家。
制造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是3%,臺積電、華為、美的、格力和臺塑石化這5家企業的利潤率在7.7%以上,其他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1.8%, 還有12家上榜的中國企業利潤為負。
綜上所述,我覺得:世界500強的名字改一下 比較好,似乎叫世界500大更合適、更貼切。
華為在沒有進人世界500強之前,任正非多次在內部會議上強調:“誰都不要提進什么世界500強。”相比為了進世界500強榜單而不顧自身運營健康的企業,華為是清醒的、不浮躁的。
放眼全球,企業大而不強是個普遍的問題。這背后通常是兩個因素所致:戰略不夠專注,忽視內功修煉。國內有的上市公司為了市值管理,戰略發散,跨界兼并公司,而且內功修煉不到位,缺乏管理多個跨界業務的能力,導致經營不善、利潤數據 不好看,進而出現財務造假、現金流中斷、大規模裁員等問題。
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37年,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更是只有25年出比之下,德國和日本的企企業壽命比較長,德國企業壽命超過200年的有800多家,日本企業壽命超過200年的有30000余家。
可持續發展是企業經營的一個關鍵命題。
華為能發展到今天,和其全球化視野及深刻的危機意識有關。華為在控制成本的同時,在研發投人方面卻極為“闊綽”:公司每年會把銷售收人的10%~ 15%投入研發創新中去。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: 2018年, 華為再次獲得WIPO國際專利申請數第名的成績。 華為申請的專利中, 有三成是5G專利,奠定了其在5C領域不可動搖的地位。
除了研發,華為還以“闊綽”的方式對流程變革進行投入。從1998年啟動流程變革開始,經過20多年的管理變革與信息化的投入,華為在這方面耗費了幾百億元的資金。變革收益也很明顯,變革前華為人均收人不到100萬元,變革后的今天其人均收入超過了400 多萬元。華為的變革收益不僅僅體現在財務數據上,它還開闊了企業管理者的格局和視野,提升了企業管理者的變革意識和變革領導力。
①民建中央發布的專題調研報告《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轉型與創新的調查與建議》顯示:中國中小企業目前平均壽命僅3.7年,歐洲和日本的企業平均壽命為125年,美國企業平均壽命為8.2年,德國500家優秀中小企業中的1/4存在了100年以上。
——杰成合力科技 陳志強博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