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1-07-17
來源:陳志強 博士
分享:
《企業再造》作者Michael Hammer在1996年出版的另一部專著《超越再造》中舉了幾個關于企業效率的例子:
“Aetna通常要花28天時間處理房主的保險索賠申請,而其中真正的處理時間只有26分鐘。
克萊斯勒所有物品都由采購部門購買,不到10美元的辦公用品的采購花在審核、簽字、批準上的內部費用高達300美元。
得州儀器的半導體部門履行一個集成電路訂單要花180天時間,而其競爭對手通常能在30天內完成。
在GTE的客戶服務部門,客戶首次致電即能解決問題的比例低于2%。”
二十多年后的今天,這些問題在很多企業里依然存在,尤其是上規模的企業。這幾年杰成合力科技在提供管理咨詢服務的過程中,也發現不少類似的例子:
“一家通信設備公司的產品返修流程,從提出返修申請,到修復后寄回給用戶,平均處理周期51天,流程涉及9個部門19個崗位,共34個活動,但真正有價值的活動不超過6個 。”
“一家家用電器公司的服務費用處理流程,從通知服務商提交處理申請,到支付結算款給服務商,平均處理周期60天,服務商抱怨多,影響對終端用戶的服務質量。總部及分公司有38個專職結算人員處理單據審核和發票校驗,人力成本高。”
我們每個人都被繁瑣的流程和救火性的事件綁架,以至于很少有時間思考一個基本問題:組織應該如何高效工作?
造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:大多數的流程缺乏目標管理,在財務指標和業務流程之間沒有建立必要的邏輯關聯。復雜的組織結構一方面割裂了流程,另一方面流程自然繁殖,不斷增加補丁。當某一天流程從組織結構的背后浮現出來的時候,我們除了視覺上的震驚,更多的應該是對變革機制缺失的反思。
當下,流程變革有更現實的意義,因為和二十多年前比,這個世界變化更快、競爭更充分、客戶更挑剔、盈利壓力更大,因此,我們要學會向流程優化要利潤。
前面提到的那家家用電器企業,在杰成合力科技咨詢顧問的輔導下,對服務費用處理流程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和優化,發現了流程中6個優化切入點,通過刪減非增值活動和角色,同時強化IT與業務的匹配性,在結算工作量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,結算人員從38人裁減為9人,降低了流程的運營成本。
流程優化的意義是讓企業高效運營,尤其是業務協同性高的企業,更需要定期審視和優化流程。優秀的人才都喜歡在高效的環境中工作,因為這樣更能實現工作的價值和意義,而繁瑣的流程會消耗組織中每個人的激情,這種大企業病會讓企業生命周期變短,一旦嚴重到一定程度,變革的成本會非常高,并且變革的成功率也會大幅度降低。最好的做法,是讓流程優化成為組織的一項例行化工作,建立流程變革機制,通過對標和差距分析,發現并篩選優化機會點,通過流程優化項目的實施,持續提升組織的效率和利潤。
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,在業務規模增長的同時,始終要關注兩個指標:人均產出和人均利潤。